近期,受局部疫情反复影响,一些机构下调了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比如野村将中国GDP的增长预测从8.9%下调至8.2%,摩根大通从9.1%降至8.9%,高盛从8.6%下调至8.3%。再加上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比6月份回落,低于市场预期,出现了一些担忧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声音。有外媒甚至开始炒作“中国经济复苏正失去动能”。该怎么看这些声音呢?
首先应该指出,由7月份的经济数据放缓谈“中国经济复苏正失去动能”明显是夸大其词了。去年经济受到疫情影响,整体趋势是前低后高,今年受基数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大致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状况。这是一个正常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定复苏的整体态势。
笔者认为,今年经济增速保持在8%及以上问题不大。在这个速度下,我们能够保持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所以没有必要对一些增速预测数字变动过于焦虑。增速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奠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实际上,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明确提出,“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看今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尤其应该从关注增速转变为“四位一体”看待:
第一,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增长比例。今年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13.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4.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看绿色发展的落实情况。今年1-6月份,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在保持当前经济增速的同时,能够实现这样的能耗水平下降是一个很可喜的成就,也说明各地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将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考量。
第三,看协调发展的推进情况。过去几年,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境,比重不断下降,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稳定和提升制造业比重,奠定实体经济发展基石。今年1-7月份的数据,制造业投资增速两年平均增长3.1%,比上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有明显提高。
第四,看民众的获得感。衡量经济发展成绩单的另一个指标应该是企业和老百姓的钱袋子。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两年平均达到了5.2%,与上半年GDP的两年平均增速5.3%是基本同步的。
从以上四方面指标看,到目前为止,今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还保持着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当然,受局部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半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宏观政策有必要在投资、出口、消费等领域持续发力,稳定经济。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的扶持力度。
从上半年数据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弱于往年,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和地方相应的规划在3月份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实,相比往年慢了一些。不过,前慢后快的状况也为下半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留出了空间,8-12月有约2.3万亿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待发行,目前多地都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相信能拉动一批有效投资。
另外,制造业投资上半年增长显著,若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下半年依然能保持加速态势。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可以考虑适时推出企业技术改造贴息。据笔者估算,500亿元的利息补贴可以拉动1万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这将对我们制造业的更新换代、效率提升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上游产品涨价对制造业的显著影响,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原材料、能源等保价稳供工作。
其次,继续补足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保出口平稳增长。
应当说,从去年疫情大规模扩散至今,我们在出口上取得的成绩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出口之所以能够逆势而上,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在发展中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并且较早提出了保产业链的政策。因此,即便下半年外贸出口环境不如上半年,只要我们能继续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顺畅,补足短板,在全球出口市场我们仍然能名列前茅。
最后,继续落实常态化防控,稳定消费预期。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只有继续控制好疫情,才能给消费的恢复提供条件。同时,要继续落实保就业、保民生等基本任务,发挥好中秋、国庆假期、“双11”等节日的效力。(作者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