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中国—中东欧合作向好趋势未变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8-13 点击:390

 

在中方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华大使后,西方又有媒体借机歪解,将其作为唱衰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例子”。明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0周年。近10年来,类似唱衰论调可谓不绝于耳,但却从来没有应验,反而像“中国崩溃论”一样不断成为历史笑料。

判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否成功,显然不能只凭偶尔几个负面事件下结论。中国—中东欧合作是一个开放平台,本着自愿原则和需求导向。这些年来,平台的效应和影响不断扩大。没有这个平台,很难想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能够形成如此集约高效的定期会晤。通过这个平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彼此有了更多了解,经贸教育人文以及旅游等领域交流互惠不断增多。这方面的一个生动注脚,就是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6月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打通73条运行线路,双方如果没有合作动力和需求,班列不会保持如此增长态势。

这个合作平台也为中东欧国家带来规模拓展机会。中东欧国家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仅凭其中某一国家之力,很难每年都在中国举行会展以及中小企业论坛等。但在中国—中东欧合作平台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项目得以实现。没有在这个平台下的双边统筹协作,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以及佩列沙茨大桥、马其顿高速公路等一些大的项目很难快速落地。除立陶宛等个别“作妖”国家,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以及西巴尔干国家等都承认自己是合作获益者。

不应忘记,既是合作,就需要相向而行。中东欧国家众多、国情复杂、合作意愿多样,不同国家获益也有差别。中国一直努力拓展合作实现共赢,中东欧国家也需努力,积极探求更广阔的合作路径。类似立陶宛这样的国家声称“缺少合作成果”,恐怕首先要多做一些自我反思。

在台湾问题上“玩火”之前,立陶宛已有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举动。统计显示,2019年立方对华出口比2012年增长4倍,中国对波罗的海国家投资有70%投向了立陶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立陶宛在涉疆和涉台等问题上接连上演恶劣戏码,本着冷战思维选边站队美国,把对华务实合作泛政治化。

客观而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中东欧国家又处于地缘政治敏感地带,是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欧部分国家立场和态度的变化,也是地缘政治变化的晴雨表。大国挤压下的小国,在外交政策选择上确实容易出现摇摆。但过去将近10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国—中东欧合作有着良好基础和前景,无论如何不应陷入被外力鼓噪的地缘政治游戏。

眼下,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大环境与最初几年确实发生了变化。美国把中东欧作为对华博弈战场之一,不断加大对地区国家的“工作力度”。欧洲对华立场也有复杂变化,对手、竞争者和合作伙伴定位多维度并存,直接导致近两年来欧洲市场“泛安全化”趋势加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也很难从这种日益政治化的变化中获得免疫,但即便环境变化,也需各方坚定信心逆风前行,努力走好下一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刘作奎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


公众号二维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官方网站:www.cagatime.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2-2-71室
电话:85326771
邮箱:cagatime@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8692号-1

微信公众号:中非总商会

中国非洲总商会
Keywords: 中国非洲总商会 中国非洲总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