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如何更好参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3-05 点击:490
作者:张传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近年来,中国在积极推动本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做出中非绿色合作的新承诺,力争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是中国建立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非洲携手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路径。目前,中非绿色农业合作虽已初见成效,已经逐渐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态势。随着中非绿色农业合作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进一步调动不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中非绿色农业合作促进非洲农业发展和绿色转型,是增强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效果的必经之路。
中非农业绿色合作进入战略机遇期
非洲农业资源丰富,是非洲重要的产业,农业绿色转型对非洲意义重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数据,2018年非洲农业总产值占GDP的15.8%,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49%。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发展影响巨大。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及治理问题导致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时最为脆弱。据预测,在本世纪内如果温度持续升高1.5-40C,到2100年非洲农业的产量将会减少50%,农业产值将会减少90%。厄尔尼诺现象会延长非洲干旱或洪灾,酸雨会造成非洲可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海水温度变化也会影响非洲渔业,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措施,非洲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将会因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
自2006年以来,非洲开始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参与者。2006年非盟第八次会议颁布《非洲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非洲发展战略。此后,非洲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63年议程》将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非洲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探索非洲农业发展路径成为非洲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但非洲的绿色转型问题不能靠非洲自己解决。尽管非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非洲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非洲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不足1吨,而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超过10吨。除了公平问题,大部分非洲国家也缺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技术能力。近年来,尽管发达国家对非洲绿色转型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投入非常缺乏。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排放大国,中国有责任和愿望帮助非洲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不断通过提供农业援助、鼓励农业投资等方式积极帮助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2015年中国正式将“绿色”这一概念纳入中非农业合作,承诺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实施100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并承诺将“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为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021年1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进一步强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方向,重申了聚焦发展、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张,并做出加大对农业、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投入。今年年初王毅部长在访问非洲五国时又进一步强调中非农业合作和环保合作列为中非合作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与非洲共同打造“丰收非洲”和“绿色非洲”。这说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
总结过去十多年来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多元主体(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等)参与是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的重要特征,为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政府在中非绿色农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政府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外派农业专家、为非洲来华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等模式积极在非洲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人才。2011年以来,中国援建非洲农业示范中心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的绿色农业技术传递到非洲。如中国-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的菌草种植技术,将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当地传统作物进行间作和套种,帮助当地人解决健康食品来源和生计问题。中心的中方专家还专门设计了还用“以草代木”的创新模式,消除了以往菌类生长对木材依赖而导致的林业破坏,从根本上解决了栽培蘑菇等食药用菌类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后来该技术被推广到非洲其他国家,得到了当地人民和政府的高度评价。2014年,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莫方的要求下,将中国的沼气池技术推广到该国进行示范。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习中方承诺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农业人才成为中非人才交流的重要内容。
企业成为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的中坚力量。一系列的中国农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投资、与小农户合作、培育育种基地等不同方式,开展中非农业合作。不仅扩大了当地耕种面积,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还传播了绿色种植技术。如创建于2011年7月的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坚持使用当地水稻品种,加入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在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将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在企业面临自身经验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向当地小农户传授水稻种植技术。目前,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成为本项目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的一大特色。
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如国际竹藤组织就利用非洲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竹子能够减缓土壤侵蚀、缓解气候压力,可修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的优势,在非洲建立了“中非竹子中心”,全面提高非洲国家竹子种植、加工、科研和管理水平,培训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该组织还专门成立了中非区域办公室,开展了上百场培训,为非洲地区培育人才超过5000人。竹子引入当地后,竹子从种植到产出成品每个环节在当地都挖掘出了巨大的价值,当地竹产业的经济活动日渐活跃,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水平。
科研机构的加入为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注入创新活力。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自2009年以来在坦桑尼亚推广的劳动密集性玉米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小农户在不增加额外投入(如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为帮助小农户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技术已经被纳入坦桑尼亚农业推广系统,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2018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非洲“绿色长城”组织方签订协议,中方在土壤修复升级、农林牧系统的发展强化、地理信息和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可持续土地管理和绿色经济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该项目为促进非洲相关国家投身非洲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为当地年轻人提供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同主体合作助推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成为新潮流。2019年成立的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就是由企业主导,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通过搭建对非农业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和中非农业合作“智库”,以协助非洲国家农业产业开发的形式服务和助力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由教育部留学基金委、世界银行、盖茨基金会共同资助的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专项留学生项目就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到硕士留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教授学生在学习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同时,鼓励他们将绿色发展理念用于解决非洲农业生产的一线问题。
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克服合作瓶颈
尽管中非绿色农业合作已经初见成效,既有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也有非洲当地发展战略对接,多项绿色农业合作项目在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积极参与下顺利推进。但中非绿色农业合作还面临很多挑战,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克服合作瓶颈,促进合作有效性。
首先,在中非双方政府政策和财力支持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帮助非洲农业绕过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阶段,实现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转型,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从中方来看,目前关于中非绿色农业的倡导多于实践,企业、科研机构及民间组织的参与可以更快的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从非方来看,与中国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企业合作可能是非洲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一条捷径。目前,非洲农业整体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较低,本身就具有绿色农业的特征。在保持非洲农业生产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将非洲的绿色农产品直接推向国际市场,可能会大大提高非洲农业的附加值。
其次,多元主体,尤其非洲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开发适合非洲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技术。我国虽然多年来一直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但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追求增产增收的农业传统依然存在,绿色农业在中国的普及率还比较低下。比较成功的循环农业或高附加值的高标准绿色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狭小,不利于在非洲推广。非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开拓一条适合非洲的独特道路,而不是照搬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模式,非洲本土机构的参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推动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只依靠农业技术,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实现非洲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数据,2018年非洲配备灌溉设施的土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加入,不仅会帮助非洲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也会为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注入资本和活力,大大助力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中铁二十局等传统基建公司加入莫桑比克的万宝水稻种植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最后,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非洲人的支持。当地人是否乐于接受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技术推广专家的专业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项目效果的有效展示,更离不开中非教育机构的系统性培养。如中国农业专家在莫桑比克传授西红柿搭架技术时,当地农民却认为干预作物的自然生长违背上帝的旨意,农业专家通过对比实验,展示出明显的产量和质量差异后农户才开始接受这种技术。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除了将传递中国农业技术外,也逐渐成为非洲农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伙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如何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合作效果
在中非绿色农业合作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中非双方政府及各项目资助方需要在不断完善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更好的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合作,探讨不同的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效果。具体可以做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双方政府要强化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的顶层设计,加大绿色农业资金、人才支持。中非绿色农业合作是帮助非洲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非洲农业与全球农业价值链对接,发挥非洲资源和环境优势,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农业合作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完全交给私营部门或社会组织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动力不足。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中非绿色农业合作的资金支持,增强对中非绿色农业合作人才培养力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具体规划,调动企业、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政府统筹、院校探索、企业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
其次,要动员不同参与主体对接非洲当地利益相关群体,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在非洲的适用性。在非洲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本土知识,结合非洲本土现状有序加以推广。一方面要依托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及合作农场等的软硬件优势,对绿色农业技术在非洲的适用性进行实验、示范后,再谨慎推广。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非洲当地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社甚至个体小农户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交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充分动员本土参与资源,调动当地的积极性。重视和尊重本土农业知识,结合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更快的探索出适合非洲本土的农业技术,提高合作成效。如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探索的“水稻耙地覆盖直播技术“就在充分吸收了当地农民水稻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专家的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水稻生长被杂草遏制大幅度减产的问题。该公司的农业专家还通过观察布基纳法索本土农民的种植方式,还探索出了依靠减缓风速来提高谷子抗倒伏能力的谷子种植技术。
再次,充分支持中非绿色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主体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展三方合作。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的援助机构及国际组织具有更丰富的非洲开展农业合作项目的经验。通过开展三方合作,中国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好的沟通技巧和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升中国援助项目的透明度,扩大中非合作项目的国际影响。如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盖茨基金会的合作为促进中莫双方的有效交流和项目的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随着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非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绿色农业应该是非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更有效的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中非绿色农业合作,不仅为帮助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在全球范围内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而且通过在全球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储备绿色发展人才,为今后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实践及国际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可行路径。
| 来源:人民资讯 | 整理: 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