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中国非洲研究的耕耘者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1-25 点击:509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正得到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响应。中非友好合作,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诉求。多年来,刘鸿武教授积极推进中非合作研究与非洲研究的治学之路,体现着世界眼光、爱国情怀。
刘教授籍贯广东兴宁,生于云南西双版纳,长于云南丽江。其早年留学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回国后在云南大学建立非洲研究学科,再到浙江师范大学创办非洲研究院。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学术视野开阔,治学领域广泛,才情志意多样,文章著述丰硕,是一位跨诸多学科领域、富于创新能力与学科组织规划的学者。
作为一个自小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长大,后又长期在非洲研究的“边缘知识”中求学问知的人,刘教授的人生与学问始终与这两个地方相关联:一个是,少年时随父母生活的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另一个是,而立之年后一次次前往求学问知的热带非洲大陆。这两个世界虽然相距遥遥,天各一方,但大致都有一种“边地”“边缘”“边远”的文化品格。
这些本真与自然赋予了刘教授生命中一些基本的情感底色,也影响了他的学问之路和著述过程。随着2007年刘教授赴浙江师范大学创办非洲研究院时起,他的观察中又多了一个从中国江南看中国边疆与非洲大陆的参照维度。
正如刘教授所言:“生活给予的感受,行走引发的思考,是学问的出发点,也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刘教授把近三十年的学术感悟凝聚在最近出版的专著——《从中国边疆到非洲大陆——跨文化区域研究行与思》(2017年)中,结合生活经历与体验开展中非跨文化比较研究。
从青少年时期就钟情绘画与音乐的刘教授,对非洲的文化与艺术有着强烈的热爱与痴迷,不但出版了多本有关非洲文化与艺术的著作,还在浙江师范大学创建了非洲博物馆、非洲艺术研究中心、非洲影视研究中心、非洲音乐舞蹈研究中心。同时,他还着力于当代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与中非关系、中国对非战略合作与援助等宏大命题。这两种学问被刘教授合二为一,他称之为“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融合,亦是心灵的自由与学术的使命感的融合。
刘教授的学问和思想都来自人生实践,同时担任中央多个部委对非事务顾问,2009年获“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评委会认为其学术研究“既能服务于国战略,又有着独特的视角,充满了个人的心灵体验与感悟”。
爱国情怀,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根。有了根,才能在人世浮沉中保持一份本我,才能在世间经历中保持本初,在尘世奔波中保持一份本心。一个有根之人,方能披荆斩棘,直至彼岸。
世界眼光是枝叶,只有枝繁叶茂,才能从“世界”吸收养分,壮实自我,进而反馈祖国母亲这片沃土。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深扎根、广展叶,汇聚中国力量,就能实现13亿人民所期待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胡宝华(1981-),侗族,广西龙胜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广西南宁,邮编:530006。
|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12页。|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