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研究院举办第六届“非洲讲坛”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2-03 点击:438
1月25日,中国非洲研究院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第六届“非洲讲坛”。讲坛主会场设在北京。讲坛主题为“古代非洲文明”。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主持讲坛并致辞。本届“非洲讲坛”邀请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高畅(Augustin Holl)和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作主题演讲。来自中非双方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了讲坛。
李新烽在致辞中表示,非洲大陆是人类起源地,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洲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非洲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古代文化,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埃及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桑海帝国、斯瓦希里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等都是古代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然而,在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用下,西方史学家曾长期对非洲古代历史持不承认主义,认为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大陆上不存在文明、不存在历史。后来随着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殖民统治的深入,又出现了非洲文明“外来说”的含米特假设和“欧洲中心论”。非洲历史曾经一度被西方社会刻意边缘化。作为中非之间的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和传播窗口,中国非洲研究院始终重视非洲历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4月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所强调的,中非之间要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史实证明古代非洲文明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了解非洲的过去对正确认识当代非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了解非洲的历史是促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抓手。
高畅教授的演讲题目为《非洲、人类起源与发展》。他在演讲时指出,近年来,有关古DNA和古基因组研究方面的进展为探索人类复杂的遗传历史提供了有力工具。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如同所有的生命体都要服从进化的法则一样,人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达尔文所处的19世纪中后期,只有少量人类化石被挖掘发现,因此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有关人类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论断,仅仅是基于生物学和环境学所作出的推论。除了“非洲起源说”,有关人类的起源还出现了“欧洲起源说”等争议,特别是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欧洲古生物学家有意忽略了达尔文有关“非洲起源说”的预测。直到1959年肯尼亚考古学家路易斯·李基与玛丽·李基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挖掘工作,最终确立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并标志着古人类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刻变革的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类摇篮的探索从欧洲逐渐转移到了东部和南部非洲。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古人类学研究在非洲和其他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中纬度的欧洲和南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这些新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理解。最早的有记录的原始人类化石是来自于700万到450万年前生活在中部非洲的乍得、东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以及南非的地猿和南方古猿。后来随着人属物种的出现,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人类进化的舞台从单一的非洲大陆转移到非洲与更远方的欧亚大陆。1990年至2003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引发了“基因组革命”,从而加深了对人类生物史的理解。有关“大分支模型”“多区域进化模型”“替代模型”“同化模型”的激烈辩论最终证明,智人曾经第二次走出非洲,并最终遍布地球主要陆地。古DNA分析表明,智人的分化发生在35万至26万年前,这一结果得到了非洲大陆不同地区化石证据的支持,即“第二次走出非洲模型”是成立的。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文明的兴起。现代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如何发明工具、创造艺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
李安山的演讲题目为《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在演讲时指出,非洲文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不可估量。其中,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的主要有以下三点贡献:一是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人类化石系列最齐全,乍得人、埃塞俄比亚人和肯尼亚人存在于同一人类摇篮里;二是近20多年的分子遗传基因研究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多种新证据;三是最近的语言学研究推论世界语言源于非洲。非洲大陆不仅成为人类生命起源的开端,更孕育了非洲文明的多样性,非洲本土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在这里相遇,包括埃塞俄比亚文明、津巴布韦文明、古埃及文明在内的区域文明更彰显了古代非洲文明的活力与张力,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融合在这里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乌班图为代表的平等相待、宽以待人的理念,及其所蕴含的集体主义哲学共同体现了非洲本土文明的蓬勃生命力与坚韧不拔。
李安山还从古代非洲文明出发,畅谈了自己有关非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是必须从非洲角度来看待和研究非洲历史。非洲研究及其议题设置曾以西方利益、西方扩张和西方需求为标准,也是西方认识论和西方影响的结果。中国非洲史研究应该打破这一学术传统。对于中国学者,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知识积累,还有理解非洲文明、客观认识人类历史和借鉴他人经验的目的;二是非洲史对于世界史而言必不可少,否则人类史就不全面。对于非洲人民而言,它不仅将构成各民族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对自己过去的重新认识。正如史学家基-泽博所言,历史是源泉,我们不但应该从中看到和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形象,而且还应该从中吸取养分并焕发我们的精力,以便推动人类进步的车轮不断向前;三是非洲文明已经影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文明,在人种迁徙、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器物文化等方面,其内聚力融合了各种外来因素,包括宗教;四是非洲历史在两个方面影响非洲现实。一方面是产生了使人类遍布全球以及悠久文明所导致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殖民统治所导致的挫败感或自卑感;五是非盟提出的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包括致力于非洲文明走向世界的哲学基础、以乌班图为代表的社会伦理价值、非洲民族的历史记忆以及非统组织/非洲联盟主张团结互助并争得国际地位的现实需要,这是非洲文明持久生命力之所在。
| 来源:中国非洲研究院 |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