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中文版和国际版昨天正式发布。报告共有十三个章节,从五个方面重点呈现了2015年8月至2019年底各项重要遗产成果。
一是高度重视赛后持续利用,努力打造场馆遗产新优势。北京曾举办夏奥会,拥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遗产。筹办冬奥首先考虑的就是要用好这些场馆。北京冬奥组委与有关方面采用创新科技手段,改造扩展现有场馆功能,多数场馆实现了冬夏两用。在新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就提前考虑赛后利用,聚焦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编制场馆遗产计划。继承夏奥、创新冬奥,使奥运场馆长久利用,造福人民。
二是加快完善软硬件环境,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迈上新台阶。以筹办冬奥为契机,冰雪运动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各类群众性冰雪活动广泛开展,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冰雪运动竞技水平稳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冰场、走向雪场,尤其是残疾人通过参与冰雪运动实现了与社会的更好融合。与此同时,冰雪产业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三是发挥冬奥会牵引作用,引领京津冀区域协同新发展。紧抓两地三赛区筹办冬奥机遇,建设开通高铁高速,推动交通设施相连相通,大幅提升区域交通运行能力;聚焦治沙治水治气,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持续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2018年底,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正式落成,不仅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还提升了崇礼及周边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四是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导向,为主办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和滑雪大跳台场馆所在地,首钢老工业区有机更新,努力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延庆区通过推动“世园”“冬奥”“长城”三张金名片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涵养区建设新样板;张家口市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展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使当地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
五是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助力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普及冰雪文化,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助残意识,大力实施北京冬奥会社会文明行动计划和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全社会积极参与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态势不断巩固。
奥运遗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集各家之智、汇八方之力。筹办以来形成的全部冬奥遗产,都是北京冬奥组委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北京市、河北省等各相关单位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的五个特点。
一是提前谋划。如前所述,在筹办之初就加强遗产工作顶层设计,深入实施遗产战略计划,在各项筹办工作规划阶段主动融入遗产理念,明确可以形成冬奥遗产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总结阶段性成果。
二是注重传承。坚持充分利用2008年夏奥会遗产成果,除了场馆遗产之外,北京奥运会还留下了比如志愿者、办赛人才、运行指挥以及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诸多遗产,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些遗产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一大批双奥志愿者、双奥工作人员奉献冬奥,双进入、场馆化工作模式又焕发新活力,奥运经验得到了深入而又广泛的传承。
三是共同创造。冬奥遗产工作涉及两省市、三赛区和中央、地方多个部门和单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牵涉面广、战线长、任务多。做好遗产工作必须汇集各方之智,凝聚各方之力。
四是促进发展。坚持把北京冬奥会筹办与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冬奥筹办促进交通、市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五是造福人民。这既是北京申办、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遗产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发展普及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北京日报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