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即将进入最后一个月倒计时,而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围绕是否应该举办以及如何举办的争论仍未平息,百年奥运将迎来最具悬念的一届。在经历一年延期后,国际奥委会和日本政府顶住压力,决定东京奥运如期举行殊为不易,但能否如日本首相菅义伟所言,使东京奥运成为“安全、安心”的一届大会,不仅考验国际奥委会和日本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危机防控能力,也是对世界各国与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一次严峻挑战。
国际社会完全有理由对东京奥运抱有不安。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每日新增病例高达数十万例,日本国内刚刚经历第四波疫情冲击,每天仍有一千多人感染。而日本疫苗接种率却在发达国家中垫底。截至6月17日,日本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率仅为16.33%,两针接种比例只有6.39%。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称,日本政府新冠疫情对策小组专家预计日本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能够充分控制新冠病毒在参赛选手及工作人员之间传播,但也存在风险,包括病毒检测的准确度有限,以及可能存在尚未接种疫苗的人。6月18日,东京都政府才刚刚开始为参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媒体、医务工作人员接种由国际奥委会提供的辉瑞疫苗。
目前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允许观众现场观赛上。从经济效益和比赛效果出发,日本政府与奥组委一直希望能接纳日本国内民众观赛。但日本专家指出,如果观赛人数增多,政府将很难彻底采取防疫措施,感染扩散的威胁也将大大增加。面对内外压力,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19日宣布,东京奥运会期间将取消一切公众观赛活动。据日本共同社估算,如采取空场形式,光门票收入就将失去9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亿元)。但对日本来说,在已经投入巨大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办赛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无观众”也是为了确保安全办会的无奈选择。
对于东京奥运,世界上不少国家仍怀着犹豫观望态度,日本国内也质疑声不断。日本《每日新闻》最新民调显示,有42%的受访民众认为应“中止”或“延期”办会,64%的人表示“不认为能安全、安心办会”,31%的受访者支持“无观众”办会。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病毒的扩散暴露出国际政治中虚伪、自私的一面,也凸显出人类个体的渺小和脆弱。本应同舟共济的国际抗疫斗争中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相互指责推诿、争夺防疫物资、疫苗分配不公……一些国家的极端民粹势力借机煽动种族矛盾,一些政客为转移疫情防控不力责任对外甩锅推责,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从日本政府本身来说,从前期新冠疫情的“隐瞒”争议,到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风波,再到不断热衷于地缘政治角逐,与周边国家屡生龃龉,种种做法也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日本能否办好本届奥运的疑虑。
同时,也因为深陷乱象丛生的困境,人类社会才更需要一场体育盛会,来扫除因隔离、疾病、死亡带来的心理阴霾,展现人类战胜病毒的坚强意志,展现世界各国团结一心克服危机的强大决心。此时此刻,我们更加需要重温《奥林匹克宪章》中的这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应该成为人类在与新冠疫情抗争中彰显团结的一场盛会。日本作为主办方,应该回归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心,不要把奥运变为“独角戏”;作为参与方,一些国家也不应夹带私货,把地缘政治私利和意识形态偏见带入会场;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在屏幕前为各国运动员呐喊助威,为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挑战精神而欢呼喝彩。欧锦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因心脏骤停倒地后,交战双方在救助过程中展现出的勇气、责任和善意,它表明,没有什么比体育运动更能超越国家民族界限,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感动和力量。
对中国而言,参加奥运承载了华夏儿女的光荣和梦想,从1984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以来,奥运会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进步,国力蒸蒸日上的见证者。大多数中国人正期待着看到中国奥运健儿能在公平、公正、友好的环境下,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争金夺银,成就自己,为国争光。(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来源:环球时报 |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