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讲坛”:武汉非洲留学生抗疫故事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4-12 点击:486

 

 

2021年4月8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共同举办第四届“中国讲坛”。本次讲坛的主题是“武汉非洲留学生抗疫故事”,在武汉学习和生活的非洲留学生向非洲讲述他们在武汉亲身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宣传中国的抗疫成就和经验,增进中非携手共克时艰的深厚友谊。讲坛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主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陈汉华、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分别致辞,大明等五位在汉非洲留学生担任主讲。
 
图为李新烽主持讲坛并作总结发言
 
图为陈汉华致辞
 
陈汉华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湖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武汉因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侵袭的封城期间,来自多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放弃了撤侨包机,毅然选择留在湖北,与湖北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战疫,并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积极发声,力挺武汉抗疫,充分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非洲留学生在中国讲坛讲述在汉的抗疫故事,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团结抗疫的深化发展,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肺炎这个共同的敌人提供强有力支持。
 
图为黄晓玫致辞
 
黄晓玫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的指引下,作为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充分挖掘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与非洲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推动中非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地大的非洲留学生不畏艰险,组建了“钢铁侠”志愿服务队,与全校师生一起积极投身抗疫实践。非洲留学生由疫情“见证者”到“抗击者”、由抗疫精神“践行者”到“传播者”、由中国故事“倾听者”到“讲述者”的一系列转变,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合力。
 
图为大明(Tiando S. Damien)在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贝宁籍留学生大明(Tiando S. Damien)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和亲人对中国的无比热爱并讲述了新冠肺炎发生前后自己在校园里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面对疫情的暴发,他认为包括非洲学生在内的留学生们不能只当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要学习中国人民钢铁般的意志,积极投身抗疫战斗。他发起组织了中国地质大学“钢铁侠”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在疫情期间,服务队挺身而出,积极配合学校保障在校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他说,中国是一个安全的、非常负责任的国家,不管是疫情期间的物资保障还是疫情后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从来没有把外国留学生当“外人”,始终把他们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要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
图为和诺(Negash Henok Neguse)在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厄立特里亚籍留学生和诺(Negash Henok Neguse)在发言中认为,武汉的抗疫过程就是全世界见证中国伟大奇迹的过程。疫情暴发之初,留学生们对武汉封城抗疫存在一定的担心,但他告诉大家,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抗疫一定能够最终战胜疫情。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重启,不仅标志着武汉抗疫的胜利,也是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巨大贡献。新冠肺炎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卫生安全挑战,包括他自己的祖国厄立特里亚在内的众多非洲国家目前仍然饱受疫情肆虐之苦,中国武汉所取得的抗疫经验与成就,将有助于非洲国家的抗疫工作。武汉是他的第二故乡,这座大爱无疆的城市将非洲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心与中国人民连在一起。
 
图为宋多喜(Mamodson Zafiniaina Adore)在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宋多喜(Mamodson Zafiniaina Adore)在发言中表示,从本科到博士自己已经在武汉生活了10年,这座城市对外国人温暖而包容。在疫情期间,自己也是“钢铁侠”志愿者的一员,他认为信任、配合与勇气是取得抗疫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宋多喜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政府和学校在疫情期间一直努力为在汉留学生筑起一道“生命线”,让他们安心在华学习、生活。宋多喜专门为武汉改编了一首抗疫歌曲《武汉,你并不孤单》,表达全体在汉留学生对武汉的支持。这次疫情让他认识到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
 
图为莫德(Momade Mansur Mussa)在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莫桑比克籍留学生莫德(Momade Mansur Mussa)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学习中国篆刻的故事。他篆刻的作品《黄鹤楼》曾在第七届军人运动会期间在黄鹤楼展览厅展出,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2020年,武汉因疫情封城,莫德在宋斌教授的指导下篆刻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同舟共济”“天佑中华”等多件作品,用艺术表达在华非洲留学生对中国的坚定支持。莫德还专门篆刻了中国两会关键词“公共卫生”,他说“疫情无国界,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了非常独特的经验,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卫生健康合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为麦梦楠(Maimuna Iddy Abdy)在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坦桑尼亚籍留学生麦梦楠(Maimuna Iddy Abdy)在发言中几度哽咽,她讲述了自己和家人以及做“钢铁侠”志愿者时令她印象最深的几个小故事。麦梦楠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宝贝,丈夫因担心她的安危劝说她回国、不要当志愿者时,麦梦楠安慰丈夫不要担心,说她选择相信中国,和中国共克时艰。麦梦楠也遭遇过沮丧和恐惧的时刻,在一次陪同胞就医返回时,自己温度异常,误以为自己感染病毒,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是老师和医生朋友不断鼓励她、给她信心,让她走出阴霾,重新恢复健康。麦梦楠说疫情从始至终都有敬爱的中国老师、无数勇敢的中国人和自己站在一起,自己对中国很有信心,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疫情无国界,希望全世界摒弃分歧,携手抗击病毒,让世界重回往日的宁静与美好。
 
图为邓延庭在发言
 
主讲结束后,与会的非洲专家、留学生分别就中国抗疫经验对于非洲的借鉴意义、中非团结抗疫合作、青年人参与和支持中非关系发展、非洲留学生回国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非智库如何推进疫情下的中非合作等议题,与主讲人进行交流互动。中国非洲研究院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博士简要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和四大功能定位,欢迎非洲各国的学者、留学生以分享抗疫故事为契机,积极参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的项目与活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持续深入发展。
 
李新烽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五位主讲人为所有与会者分享了武汉非洲留学生参加疫情防控的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了真实、生动、感人的武汉抗疫故事。在与中国人民携手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以“钢铁侠”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非洲留学生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永不退缩、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成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非洲留学生在武汉抗疫的壮举,必将被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永远铭记,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书写下辉煌灿烂的篇章。
图为嘉宾合影
 
本次讲坛的线下主会场设在中国地质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共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7所高校的50多名非洲留学生现场参会。讲坛在北京及南非、尼日利亚、乌干达、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设有分会场,700多名非洲专家学者以线上方式参加讲坛。
 
图为武汉主会场
 
图为北京分会场
 
图为乌干达分会场
 
(照片由地大国际教育学院提供)


| 来源:中国非洲研究院 |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


公众号二维码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官方网站:www.cagatime.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2-2-71室
电话:85326771
邮箱:cagatime@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8692号-1

微信公众号:中非总商会

中国非洲总商会
Keywords: 中国非洲总商会 中国非洲总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