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穆赫森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1-15 点击:520
【获奖者名片】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
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
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穆赫森·法尔加尼博士
他生于金字塔的故乡,喝尼罗河水长大,他既是埃及高等学府的汉语教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译作等身,以飨各界读者。他与笔为伍,译文会友,他在汉译阿的文学舞台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他是中埃友好21世纪的楷模,他是走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的筑路者与践行者。
尼罗河畔汉学家
他让阿拉伯世界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有多丰富
---记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穆赫森
他生于金字塔的故乡,喝尼罗河水长大,他既是埃及高等学府的汉语教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译作等身,以文会友,在汉译阿的文学舞台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他是中埃友好21世纪的楷模,是走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的筑路者与践行者。
他就是穆赫森·法尔加尼(Mohsen Fergani),“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爱第二故乡,我要为中国代言”
第一、 第一、第一……在我们眼前如此之多的第一,这是首创的标志。
中埃建交60年来,在阿拉伯世界众多汉语专家学者当中,穆赫森作为一位50后,凭借着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娴熟的汉语功底、博学的汉语知识和笔译技能,把搭建中埃、中阿友好文学交流之桥当成一己之任。多年来,他的笔耕不辍成就了一本本、一套套、一部部滋润进行交流埃及民众、阿拉伯读者心灵的中译阿古典文学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阿文学领域的友好传承促进使者,创造了埃及专家译介中国文学名著作品的诸多第一。
2016年1月2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著名的四季酒店,埃及国家文化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隆重热烈庄严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和授勋仪式上,穆赫森教授榜上有名,成为10位荣获“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阿拉伯获奖人士之一,他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10名获奖人一起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回忆起在“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并同习主席交谈的情景,穆赫森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他回忆说:“习主席的握手温暖而有力,当时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中国领导人给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我对习主席说:‘欢迎您访问埃及,埃及谚语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回来。希望您多喝几口尼罗河水,多访问几次埃及。’习主席非常亲切和蔼地同我握手,笑着说:‘谢谢,这是我第二次到埃及。’”
穆赫森的学生们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成功固然有他非凡的聪明才智,但最主要的还是他那勤奋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毅力,以及他那颗热爱中国的心。
出生在尼罗河畔的穆赫森从小就有个梦想,成为埃及的“马可·波罗”,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儿时这样想,长大后竟然真的这么做了。他把中国《论语·学而》中“言必信,行必果”的深刻内涵,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真情演绎,成为当代埃及著名汉学家,是名副其实传承中埃友好的现代筑路者与践行者。
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的穆赫森教授心怀感慨,他说:“埃及同中国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古至今,埃中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友好交往历史。我作为埃及翻译家和汉语教授,更觉得身负重担,责任重大。因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埃中友好的历史重任。因此我要借用中国一句成语,叫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爱第二故乡,我要为中国代言,我要让我的译作受到埃及各界读者的热烈欢迎。”
“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
穆赫森于1959年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一个书香世家。
1977年,他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埃及政府高教部指令艾因夏姆斯大学恢复停办多年的汉语教学高考招生工作。自此,历史为他提供了人生中难得的机会。是年,年近18岁的穆赫森填写报考选择专业的表格中,虽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可供选择,但他想到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的话“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的圣训,还有多年热爱的中国文学,让他坚定了报考汉语专业的决心。穆赫森如愿考取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自此收获了美梦和真实,成为了一名艾因夏姆斯大学的学子,成为该系恢复汉语教学之后首批学习汉语语言文学的埃及人。
穆赫森潜心苦学,数年如一日。1981年,他从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而后选择了留在母校任教教书,他说:“我喜欢当老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老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在学习。我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充实快乐的原因就是获得和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因为教学给了我许多的营养去品味,给了我许多奥秘去探索,给了我许多好书去阅读,给了我许多象牙塔般高深的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经历去体验与尝试。”
穆赫森多次到访中国。2003年他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2009年参加杭州师范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他师从杨石泉等名师,继续攻读汉语。他几乎跑遍中国大江南北,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收集了大量素材。
穆赫森还担任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1980年,他译介的《道德经》应该是埃及第一个从汉语直接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是阿拉伯世界译坛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作。显示了万里之遥的埃及人对中国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独特理解。另外还有他独立或参与出版的许多译作,如《中国古代文学选萃》与《阿拉伯古代文学选萃》等。他译介的《大学》《孟子》《孙子兵法》《战国策》等一系列先秦文学经典,更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一定要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贡献”
2016年,是年56岁的穆赫森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从事汉语教学和中翻阿译介工作经历了20多个寒暑,他依然清晰记得恩师杨石泉当年告诉他的话:“毕业后一定要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贡献”,这个教导成了指导他几十年从事埃中古典文学传承译介事业的座右铭。
2016年1月,笔者有机会造访埃及,并专程走访了首都开罗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各类书店,收获颇丰。值得欣慰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笔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穆赫森教授译介出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其中,映入眼帘的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然后是《论语》《道德经》《中庸》《大学》《孟子》《孙子兵法》《战国策》《老子》《离骚》等一系列先秦文学经典作品。店员介绍,这些中国文学古典名著,都是穆赫森教授近年陆续翻译出版的。自从投放市场后,很受各界读者的青睐与热捧。
一本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故事的经典之作,是埃及民众认识中国、对待人生的启蒙老师。用文学资源反哺家乡,穆赫森在这块汉译阿的译苑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埃及民众译介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人物。
2012年10月,当穆赫森从埃及作协得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他立即着手翻译莫言的小说《牛》和《梦境与杂种》、《幽默与趣味》、《莫言短篇小说集》、《金发婴儿》等多部现代作品。正因有了这段因缘际会,穆赫森的祖国埃及,家乡开罗,与莫言的祖国中国,祖籍山东高密,因两位作家与翻译家自此结下不解之缘。在埃及穆赫森的家乡首都开罗,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个山东,高密有位莫言;在中国,不少人都知道首都开罗有个穆赫森。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
用“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穆赫森弟子之多,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20多年来,谁也无法统计,听过穆赫森讲课、讲学或蒙受过教诲的弟子究竟有多少。而今,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遍及埃及的外交、外贸、文教和出版翻译等各个领域,绝大部分已成为专家、教授、译审,为“振兴埃及”而勤奋工作。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虽然,有的人近在开罗,有的远在天涯,但都情系穆赫森。或经常修书,或专程拜访。少长咸集,热情洋溢,问候起居,切磋学术。穆赫森总是满怀热情,开门待客,他对后生一辈的成长,哪怕是一丝一点的成就都高兴不已,视为人生最大的慰藉。
走进穆赫森的工作室,举目四望与众不同,四壁充满着中国元素,就像走进中国人的住宅——中国地毯、中国樟木桌子、中国书籍、中国字画、中国工艺品、中国各式古董。屋子中间是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四面靠墙的柜橱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国古董和笔墨纸砚,话题也是秦砖汉瓦,宋瓷明陶之类的。不知情者,会以为走进了考古学的课堂,原来穆赫森教授还是一位品味很高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家。
作为一位埃及汉语教师,作为一名埃及汉语翻译,穆赫森多年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的百花园中,在汉译阿文学译介的百花园里,穆赫森始终扮演着教书育人、文学翻译两种角色,且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读者遍天下。而今,快要进入一甲子之年,穆赫森认为自己所选择和走过的翻译和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他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
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
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穆赫森·法尔加尼博士
他生于金字塔的故乡,喝尼罗河水长大,他既是埃及高等学府的汉语教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译作等身,以飨各界读者。他与笔为伍,译文会友,他在汉译阿的文学舞台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他是中埃友好21世纪的楷模,他是走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的筑路者与践行者。
尼罗河畔汉学家
他让阿拉伯世界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有多丰富
---记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穆赫森
他生于金字塔的故乡,喝尼罗河水长大,他既是埃及高等学府的汉语教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译作等身,以文会友,在汉译阿的文学舞台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他是中埃友好21世纪的楷模,是走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的筑路者与践行者。
他就是穆赫森·法尔加尼(Mohsen Fergani),“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爱第二故乡,我要为中国代言”
第一、 第一、第一……在我们眼前如此之多的第一,这是首创的标志。
中埃建交60年来,在阿拉伯世界众多汉语专家学者当中,穆赫森作为一位50后,凭借着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娴熟的汉语功底、博学的汉语知识和笔译技能,把搭建中埃、中阿友好文学交流之桥当成一己之任。多年来,他的笔耕不辍成就了一本本、一套套、一部部滋润进行交流埃及民众、阿拉伯读者心灵的中译阿古典文学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阿文学领域的友好传承促进使者,创造了埃及专家译介中国文学名著作品的诸多第一。
2016年1月2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著名的四季酒店,埃及国家文化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隆重热烈庄严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和授勋仪式上,穆赫森教授榜上有名,成为10位荣获“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阿拉伯获奖人士之一,他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10名获奖人一起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回忆起在“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并同习主席交谈的情景,穆赫森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他回忆说:“习主席的握手温暖而有力,当时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中国领导人给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我对习主席说:‘欢迎您访问埃及,埃及谚语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回来。希望您多喝几口尼罗河水,多访问几次埃及。’习主席非常亲切和蔼地同我握手,笑着说:‘谢谢,这是我第二次到埃及。’”
穆赫森的学生们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成功固然有他非凡的聪明才智,但最主要的还是他那勤奋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毅力,以及他那颗热爱中国的心。
出生在尼罗河畔的穆赫森从小就有个梦想,成为埃及的“马可·波罗”,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儿时这样想,长大后竟然真的这么做了。他把中国《论语·学而》中“言必信,行必果”的深刻内涵,在“文学一带一路”上真情演绎,成为当代埃及著名汉学家,是名副其实传承中埃友好的现代筑路者与践行者。
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的穆赫森教授心怀感慨,他说:“埃及同中国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古至今,埃中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友好交往历史。我作为埃及翻译家和汉语教授,更觉得身负重担,责任重大。因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埃中友好的历史重任。因此我要借用中国一句成语,叫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爱第二故乡,我要为中国代言,我要让我的译作受到埃及各界读者的热烈欢迎。”
“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
穆赫森于1959年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一个书香世家。
1977年,他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埃及政府高教部指令艾因夏姆斯大学恢复停办多年的汉语教学高考招生工作。自此,历史为他提供了人生中难得的机会。是年,年近18岁的穆赫森填写报考选择专业的表格中,虽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可供选择,但他想到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的话“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的圣训,还有多年热爱的中国文学,让他坚定了报考汉语专业的决心。穆赫森如愿考取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自此收获了美梦和真实,成为了一名艾因夏姆斯大学的学子,成为该系恢复汉语教学之后首批学习汉语语言文学的埃及人。
穆赫森潜心苦学,数年如一日。1981年,他从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而后选择了留在母校任教教书,他说:“我喜欢当老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老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在学习。我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充实快乐的原因就是获得和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因为教学给了我许多的营养去品味,给了我许多奥秘去探索,给了我许多好书去阅读,给了我许多象牙塔般高深的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经历去体验与尝试。”
穆赫森多次到访中国。2003年他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2009年参加杭州师范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他师从杨石泉等名师,继续攻读汉语。他几乎跑遍中国大江南北,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收集了大量素材。
穆赫森还担任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1980年,他译介的《道德经》应该是埃及第一个从汉语直接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是阿拉伯世界译坛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作。显示了万里之遥的埃及人对中国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独特理解。另外还有他独立或参与出版的许多译作,如《中国古代文学选萃》与《阿拉伯古代文学选萃》等。他译介的《大学》《孟子》《孙子兵法》《战国策》等一系列先秦文学经典,更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一定要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贡献”
2016年,是年56岁的穆赫森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从事汉语教学和中翻阿译介工作经历了20多个寒暑,他依然清晰记得恩师杨石泉当年告诉他的话:“毕业后一定要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贡献”,这个教导成了指导他几十年从事埃中古典文学传承译介事业的座右铭。
2016年1月,笔者有机会造访埃及,并专程走访了首都开罗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各类书店,收获颇丰。值得欣慰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笔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穆赫森教授译介出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其中,映入眼帘的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然后是《论语》《道德经》《中庸》《大学》《孟子》《孙子兵法》《战国策》《老子》《离骚》等一系列先秦文学经典作品。店员介绍,这些中国文学古典名著,都是穆赫森教授近年陆续翻译出版的。自从投放市场后,很受各界读者的青睐与热捧。
一本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故事的经典之作,是埃及民众认识中国、对待人生的启蒙老师。用文学资源反哺家乡,穆赫森在这块汉译阿的译苑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埃及民众译介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人物。
2012年10月,当穆赫森从埃及作协得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他立即着手翻译莫言的小说《牛》和《梦境与杂种》、《幽默与趣味》、《莫言短篇小说集》、《金发婴儿》等多部现代作品。正因有了这段因缘际会,穆赫森的祖国埃及,家乡开罗,与莫言的祖国中国,祖籍山东高密,因两位作家与翻译家自此结下不解之缘。在埃及穆赫森的家乡首都开罗,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个山东,高密有位莫言;在中国,不少人都知道首都开罗有个穆赫森。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
用“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穆赫森弟子之多,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20多年来,谁也无法统计,听过穆赫森讲课、讲学或蒙受过教诲的弟子究竟有多少。而今,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遍及埃及的外交、外贸、文教和出版翻译等各个领域,绝大部分已成为专家、教授、译审,为“振兴埃及”而勤奋工作。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虽然,有的人近在开罗,有的远在天涯,但都情系穆赫森。或经常修书,或专程拜访。少长咸集,热情洋溢,问候起居,切磋学术。穆赫森总是满怀热情,开门待客,他对后生一辈的成长,哪怕是一丝一点的成就都高兴不已,视为人生最大的慰藉。
走进穆赫森的工作室,举目四望与众不同,四壁充满着中国元素,就像走进中国人的住宅——中国地毯、中国樟木桌子、中国书籍、中国字画、中国工艺品、中国各式古董。屋子中间是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四面靠墙的柜橱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国古董和笔墨纸砚,话题也是秦砖汉瓦,宋瓷明陶之类的。不知情者,会以为走进了考古学的课堂,原来穆赫森教授还是一位品味很高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家。
作为一位埃及汉语教师,作为一名埃及汉语翻译,穆赫森多年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的百花园中,在汉译阿文学译介的百花园里,穆赫森始终扮演着教书育人、文学翻译两种角色,且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读者遍天下。而今,快要进入一甲子之年,穆赫森认为自己所选择和走过的翻译和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他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
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
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穆赫森·法尔加尼博士
汉学家穆赫森教授
穆赫森(左)和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右)进行交流
汉学家穆赫森教授
穆赫森(左)和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右)进行交流
穆赫森(左)和中国作家阿来(右)
穆赫森教授和埃及学者
穆赫森教授和他的学生
穆赫森教授的汉语进修证书
杨石泉教授给穆赫森教授的信
作者:吴富贵 中国非洲总商会副秘书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