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来源:本站 发布:2024-04-17 点击:676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0年,正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第20个年头。这一年,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陷入百年难遇的危机之中。
2020年6月17日,中非合作论坛由塞内加尔发起。会上,我方表达了中国对非洲抗疫的全力支持。为了缓解非洲的抗疫压力,中国免除了15个非洲国家到期未偿还的无息贷款。
2017年7月9日,由新华社出品的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在肯尼亚国家黄金时段播出。该纪录片分为《桥》《站》《路》三集,讲述了中国投资在蒙内建设铁路,造福当地人民的历史。
在由中国牵头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中非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非关系也越发联系紧密。
面对中国对非洲的友好援助,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中国与非洲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中国为什么要在“援助非洲”上如此大手笔?
要针对这些问题解惑,可以从中国与非洲的历史渊源、文明精神、和谐互助以及新时代的共同利益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解答。
1 追溯历史: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中国与非洲作为两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交流。
我国历史学家沈福伟教授经研究后认为,中国与非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联通。受限于当时不发达的交通,彼时中非的交流尚且还是“间接的”,是通过第三方进行“转手贸易”的。
而目前,学界所公认的中非直接贸易关系开始于两汉时期,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非之间的直接贸易成为了现实。
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经过繁荣唐代的沉淀与延展,待到宋代时,中非之间已有大量直接交流,除了商业交融之外,还有更加深入的官方外交活动。同时,两国也出现了研究对方文化民俗等的活跃学者。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以“暂居”名义变相攫取了中国澳门之后,大量非洲黑人被西方殖民者一并带入了澳门土地。
据《海交史研究》,那时生活在澳门的黑人曾联合当地人一同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近代以来,亚非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先行崛起的西方殖民者在亚非地区大肆掠夺,大行侵占之事。非洲地区与中国先后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近代以来第一场没有西方殖民者参与的国际会议,而这场会议也为中非关系在现代的“重启”提供了新的契机。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观点,让与会国看到了中国反对霸权殖民、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会后,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迅速升温。到1963年,新中国已经与11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能够得以重返联合国,和非洲兄弟国们的鼎力支持脱不开关系:在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来自非洲。当时的毛主席激动地说道,“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阻止中国重返联合国无效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曾十数次提出过反华提案,却无一在联合国会议上被通过。而这,同样也与非洲兄弟国们挺身而出,帮助中国捍卫权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回顾历史,中国与非洲都有着古老的文明起源,两国交往更是历史悠久;近代以来,中非都曾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最终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走出困境,获得了新的机会。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看,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乃至“走到一起”几乎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2 着眼今朝:援助非洲共同发展
起先,中国在非洲的援助项目相对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譬如农业生产与采矿业,以及安全、卫生、健康等领域。
其中,就要提到我国在非洲最早、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坦赞铁路从1970年开始兴建,到1976年建成通车、移交给坦赞政府,全长1860公里,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
坦赞铁路
为了坦赞铁路的建设,中国可谓是付出了高昂的“价格”:中国政府累计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累计派出技术人员5.6万人次。当时的中国国力尚不够强盛,却依旧义无反顾。
中国的友好合作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精神,也带来了长远的回报。
一方面,三国合作建设铁路为中国与赞比亚、坦桑尼亚的友好关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后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表决中,两个非洲兄弟国也十分支持中国;
另一方面,坦赞铁路的建设也打通了中国与赞比亚乃至整个非洲的经济交流之路,中国与赞比亚有着大笔铜矿石交易,而借助坦赞铁路,铜矿石的交易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坦赞铁路的建设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1965年,坦桑尼亚请求苏联与世界银行的援助却被拒之门外,后请求中国的援助,没想到同样处于困难时期的新中国却对其伸出了援手。
坦赞铁路建设时殉职的中国专家公墓
雪中送炭难,患难方能见真情。自此以后,中国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的关系难以撼动。
后来,秉持着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民族精神,经历了曲折与坎坷,中国人民不言弃、不放弃,以奇迹般的速度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1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正在向“富起来、强起来”一步步迈进。
成长起来的中国并不奉行单边主义,而是积极融入世界的发展历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10-2020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强大起来的中国没有忘记广大的非洲兄弟国,慷慨解囊,对非洲伸出了援助之手。
《中国对外援助(2014)》显示,2010-2012年间,中国对非援助的资金量达到462亿人民币,占同期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1.8%。
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资金
2018年,我国发改委表示,我国正在或将要援助非洲的项目,包括蒙内铁路、吉布提港、亚吉铁路等,一旦竣工,将为非洲各国新增大约3万公里公路、将近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以及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
同时,在对非洲医疗卫生、教育条件乃至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中国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合非洲的经济水平、水文特征以及各国国情,中国援助建造了数十个疾控中心以及疟疾防治中心,同时协助非洲国家培训医护人员超过3000名;
2012年,中国主持的“非洲人才计划”正式在非洲开始实行,计划中表明,中国希望在未来三年间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并出资设立了上万项政府奖学金作为人才的激励措施。
中国大学协助完成“非洲人才计划”
如此种种,不仅造福了非洲的国家以及广大非洲人民,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不小的红利。
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
随着中国人才数量与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国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已经出现了潜在,甚至摆在明面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而对于非洲国家的援助项目则是开发了新的岗位、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利于我国劳动力以及人才的输出,缓解了我国正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
人民币地位的提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梅冠群博士在2019非洲论坛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可以在中非贸易中考虑把人民币作为重要储备货币”。
通过中非贸易,非洲可以获取人民币,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设备、技术等,与中国协同发展,实现良性的沟通与循环,进一步刺激招商与出口的提升。
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由中国出资援建,最终落成在埃塞俄比亚的非洲联盟总部大厦代表着中国的实力,同时也体现了非洲未来的发展气象与前景。
非洲联盟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大厦细节之处十分具有中国特色:非盟总部大楼中的同声传译系统,第一语言是中文。同时,由于设计师来自中国,所以大厦的外形设计也十分富有中国特色。
1970年开始,中国开始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援助。在中国的影响下,埃塞俄比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还被称作“小中国”。
而这一切,都体现着中国软实力的进步,文化力量以及文化传播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加强。而非洲众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开端。
“意外之喜”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而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并不专心于本国疫情的防控,反而试图转嫁矛盾,污名化中国。
关键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声力挺中国,坚持正义与事实,高度赞扬中国对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还了中国一个“清白”。
诚然,谭德塞能够掷地有声地力挺中国,必定有中国本就问心无愧的成分在,但若是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换成中国的“竞争对手”,局面是否仍会如同现在一般?
而这,或许是中非关系友好局面之下的一个“意外之喜”。
3 展望未来:合作共赢前途光明
进入新时代,面对不断增进的中非友谊,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论调,对于所谓的“中国模式”颇有微词,甚至批判中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大搞霸权主义”,指责中国“罔顾人权”。
实际上,这样的论调多是色厉内荏,只是西方某些认识不当或是不怀好意者针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过度反应,甚至是想要借此抹黑中国的友好合作与一片诚心。
实际上,中国之于非洲,所带去的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所谓的“负面影响”。同时,中非之间绝非仅仅是“援助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和谐互利、友好互鉴的关系。
同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中非关系还有着极大的生命力和潜力等待被挖掘:
大环境的互补
非洲有大量譬如矿藏一类的自然资源,但却缺乏相关的科学技术将原材料进行加工;我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经济发展也正处于加速期,需要原材料支持。
非洲大陆的矿产资源分布图
此时的中非正是一种“互补”关系:中国的人才被引进非洲,在当地“授人以渔”,同时非洲国家将原材料向中国出口,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进入经济发展与人才素质提升共进的良性轨道。
数字经济潜能巨大
当下的新冠疫情冲击了世界经济体系,也给非洲国家带去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疫情防控期间,非洲国家已经展现出了“以数字经济带动非洲经济发展”的意愿。
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了要重点发展中国信息技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疫情期间,中国参与援助的云计算、大数据等也属实为非洲的疫情防控做出了极大贡献。
非洲数字经济发展地图
新时代下,随着中非数字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也将带动中非其他经济项目的合作,乃至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提升双方人才素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路走来,经历过曲折,但总体方向仍是前进的。中国秉持着大国风度,与世界和平共处,并且愿意向同为发展中的非洲伸出援手。
中国如此与非洲“走到一起”。未来,中国也会与所有有诚意、友好合作的国家、地区成为朋友。
来源:哪吒剪影 类型:转载
附件: